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是什么?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怎么治療?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癥狀是什么?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怎么治療?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是一種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屬骨髓增殖性疾病范疇。臨床以紅細胞數及容量顯著增多為特點,出現多血質及高黏滯血癥所致的表現,常伴脾大。PV起病隱襲,進展緩慢,晚期可發生各種轉化。PV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但已知紅細胞生成素(EPO)和發病無關,其血清EPO水平降低或低至無法檢測。病理上病變主要累及骨髓、脾及肝。骨髓中紅細胞系明顯增多,晚期脾、肝常并有髓樣化生,部分患者形成門靜脈高壓癥。.

目錄

1.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4.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應該如何預防
5.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常規方法

1.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克隆性干細胞疾病,以全血容量增多,血粘度增高及脾腫大為主要表現,多見于老年。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數病人的血漿和尿中EPO水平不但不增加,反而顯著減少,細胞培養顯示PV患者紅系祖細胞EPO受體的數目,親和力和表達與正常人無差異,對編碼EPO基因進行序列分析也未發現異常,上述結果顯示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無EPO受體這一環節,近代研究表明PV不是正常干細胞的過度增生,而是由單一細胞起源的異常克隆性增殖所致。

2.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1.血管并發癥? 其發生率20%~80%。意大利PV研究組報道1213例PV患者診斷前或隨訪中血栓發生率為40%。主要是由于高血容量和高黏滯血癥導致靜脈血栓和血栓性靜脈炎。也可發生在周圍動脈、腦動脈和冠狀動脈,引起偏癱和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血栓性靜脈炎伴栓塞主要發生在肺部,但腸系膜、肝、脾和門靜脈也可發生,可引起急腹癥。血細胞比容明顯升高,伴血小板、白細胞計數升高,年齡的增加和既往有血栓病史及反復靜脈放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MDS? 作為PV的并發癥已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些:①標準治療后迅速脾大;②無明顯骨髓纖維組織增生;③骨髓極度活躍(<90%)伴髓系、紅系和巨核系三系增生異常;④外周血單核細胞計數>1×109/L,增生異常的髓系細胞極度浸潤肝脾的患者,提示可能出現MDS。

3.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多為中年或老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緩慢,可在病變若干年后才出現癥狀。有的在偶然查血時才被發現。臨床表現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是血(紅細胞)總容量增多,血液粘滯度增高,導致全身各臟器血流緩慢和組織缺血。患者早期可出現頭痛、眩暈、疲乏、耳鳴、眼花、健忘等類似神經官能癥癥狀。以后有肢端麻木與刺痛、多汗、視力障礙、皮膚瘙癢及消化性潰瘍癥狀。本病嗜堿粒細胞也增多,嗜堿顆粒富有組胺,大量釋放刺激胃腺壁細胞,可導致消化性潰瘍,刺激皮膚有明顯瘙癢癥。由于血管充血,內膜損傷,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減少、血塊回縮不良等原因,可有出血傾向。在血管性癥狀方面,約半數病例有高血壓。Gaisbock綜合征指本癥合并高血壓而脾不大。當血流顯著緩慢尤其伴有血小板增多時,可有血栓形成、梗塞或靜脈炎。血栓形成最常見于四肢、腦及冠狀血管。嚴重的神經系統表現有癱瘓等腦血管損傷引起的癥狀。   

????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皮膚和粘膜顯著紅紫,尤以面頰、唇、舌、耳、鼻炎、頸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魚際)為甚。眼結合膜顯著充血。統計資料顯示約有79.9%患者肝腫大,部分系因充血所致,大多為輕度,后期可導致肝硬變,稱Mosse綜合征。多數患者有脾大,大多較明顯,可發生脾梗塞,引起脾周圍炎。

4.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應該如何預防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屬骨髓增殖性疾病范疇。為了預防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平時注意不要劇烈運動、勞累,少去公共場所,防止發生感染和出血。具體措施如下:   

1、控制每日攝入食物的總熱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好。   

2、食物的成分應該是低脂肪,適量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   

3、高纖維飲食,多選擇如粗糧,蔬菜等食物,利于血糖和血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暢。   

4、清淡飲食,每日吃鹽6~8g。   

5、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

5.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外周血象

  1、紅細胞:紅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大多數在(7.0~10)X10^12/L,個別可高達(12~25)X10^12/L;血紅蛋白濃度在170g/L~240g/L;紅細胞壓積>0.54(男),或>0.50(女)。此三項參數中,紅細胞計數升高最為明顯,而紅細胞壓積則是顯示紅細胞總量和血液粘滯度的最佳單一指標。紅細胞形態通常為小細胞低色素性,可有輕度大小不一,但異形紅細胞罕見,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但出血后可增加,也可以見到幼稚紅細胞。平均紅細胞體積減小,提示缺鐵性紅細胞生成。疾病晚期可因骨髓纖維化而出現貧血。

  2、白細胞:約60%的真紅患者在診斷時有外周血白細胞增高,通常在(11~25)X10^9/L,個別可高達100X10^9/L,此變化可隨病情的進展白細胞數明顯增高。有核左移現象,可見中、晚幼稚粒細胞,嗜堿、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也可增加,組織胺代謝產物分泌增加,表明嗜堿性粒細胞轉換加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升高。病程晚期脾腫大明顯后,不同病例的白細胞計數差距很大,有增高者,亦有減低者,增高者可呈現類似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血象。

  3、血小板:大約70%的真紅患者在診斷時血小板計數超過500X10^9/L,個別患者可高達3000X10^9/L。血小板計數有與時俱增的傾向,特別是患者主要接收放血治療時。出血時間和常規凝血試驗正常,但血塊退縮不良。常可檢測到血小板形態和功能質量的異常,血片可有成堆的血小板,可見有巨型和畸形血小板,少數病例在血片中可出現巨核細胞碎片或巨核細胞。有血小板第三因子缺陷、血小板ADP釋放和聚集以及血小板黏附缺陷。

  骨髓象

  本病有使已經脂肪化的骨髓再轉變為紅骨髓的特點,因此,紅骨髓總量增多,并有紅色加深的改變。骨髓涂片增生程度多為活躍或明顯活躍,粒、紅、巨核細胞三系均增生,以紅系增生最為顯著。各系細胞間的比例可維持基本正常。紅系以中、晚幼紅細胞增多為主,幼紅細胞的染色質常失去正常情況下的“顆粒狀”而變為異常細胞,由于紅細胞超常增生,鐵過多利用,而導致鐵供應不足,骨髓穿刺染色顯示細胞內外鐵減少或缺失;粒系以中性晚幼及桿狀核細胞多見,有時可以看到原始粒細胞高于正常,嗜酸和嗜堿性粒細胞也可以增多;巨核細胞不僅數量增多,而且體積增大,胞漿內顆粒明顯,胞漿周圍有血小板,在骨髓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檢切片上,明顯地成片或成團出現,這種現象強烈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診斷。骨髓活檢可顯示脂肪組織被造血細胞替代,有網狀纖維增生和或骨髓纖維化。

  血液生化檢查

  由于血液黏度顯著增高,血沉明顯緩慢,為本病的重要佐證之一。本病患者血液粘滯度通常為正常的5~8倍,血液比重為1.070~1.080(正常為1.055~1.065)。血清維生素B12正常或略有增高,維生素B12不飽和結合力增加,約80%的病人血液尿酸增加,部分患者溶菌酶活性增加。大部分患者血及尿中的組織胺升高。伴有血小板升高的患者可有血鉀的升高。血清總蛋白正常,近半數病人Υ球蛋白增多及α2球蛋白降低。血清鐵也可降低。當有肝臟受損時,可有轉氨酶的升高等酶學的改變。

  全血容量檢查

  用核素標記法測定紅細胞總容量增加,為重要的實驗診斷依據。全血容量增加,血漿正常或增加。血液黏度比正常高5~8倍。

  細胞培養檢查

  本病患者骨髓內有內源性紅系集落,體外進行CFU-E培養時不必加入紅細胞生成素,為本病較為重要的實驗室診斷依據,但比較費時費力,不適宜推廣使用。

  染色體檢查

  真紅患者的染色體異常約為20%左右,可以有非整倍體、假二倍體、三倍體、多倍體及其它核型異常。染色體檢查較常出現的核型異常有1q,8,9或9p三體,del13q,del20q等,這些染色體的異常在本病的具體意義目前尚不明確,也缺乏確定診斷及預后判斷的價值。

  其他檢查

  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此點有助于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相區別。部分患者可出現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聚集不良,血小板ADP釋放及血小板黏附缺陷,血小板第三因子缺陷,出血時間延長或正常,血塊退縮不良等

6.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1.豬蹄大棗粥:豬蹄一個,豬皮60g,大棗30g。制作方法:將三味同煮成稀爛成粥,每日服用2~3次。有養血止血之功。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伴有鼻衄、肌衄者。

  2.二蟲雞蛋湯:水蛭5g,土鱉蟲10g,雞蛋1個。制作方法:將前兩味藥共研細末,與雞蛋混勻頓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用。有解毒化瘀之功。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伴有皮膚瘀斑者。

  3.菊花蜂蜜飲:野菊花、熟地各50g,金銀花、連翹各10g,當歸、黃芪各20g,蜂蜜適量。制作方法:將上方藥水煎取汁,加上蜂蜜服用。有清熱解毒,活血名目之功。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伴有皮膚紅紫,眼結膜紅紫者。

  4.枸杞蒸蛋:雞蛋2個,枸杞子15g,熟豬油40g,調料適量。制作方法:雞蛋破殼入碗中攪散,加精鹽、味精、濕淀粉、冷清湯各適量,調散成蛋糊;枸杞沸水浸泡后,蛋糊入籠,沸水武火蒸約10分鐘,撒上枸杞再蒸5分鐘。另將熟豬油加醬油同蒸化后,淋在蛋面上。佐餐食用。有補養陰血之功。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之血虛頭痛,頭暈心悸,神疲乏力,遇勞加重,或者血虛發熱,熱勢或高或低,勞則加劇,肌熱煩渴,面色不華等癥。

7.西醫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常規方法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的治療目的是盡快使血容量及紅細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從而緩解病情,減少并發癥。此病的治療措施如下。

  一、靜脈放血

  可在較短時間內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癥狀減輕,減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機會。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紅細胞數在6.0×1012/L以下,紅細胞壓積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維持療效1個月以上。本法簡便,可先采用。較年輕患者,如無血栓并發癥,可單獨放血治療。但放血后有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復放血又有加重缺鐵傾向,宜加注意。對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謹慎,一次不宜超過200~300ml,間隔期可稍延長。血細胞分離可單采大量紅細胞,但應補充與單采等容積的同型血漿,放血時應同時靜脈補液,以稀釋血液。

  二、化療

  1、羥基脲系一種核糖核酸還原酶,對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良好抑制作用,且無致白血病副反應,每日劑量為15~20mg/kg。如白細胞維持在3.5~5×109/L,可長期間歇應用羥基脲。

  2、烷化劑有效率80%~85%。環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馬法侖)作用較快,緩解期則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為長,療效可持續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減少,為其優點。烷化劑也有引起白血病的危險但較放射性核素為少。

  3、三尖杉酯堿中國報告應用本品2~4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連續或間歇應用到血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降到正常為止。達到緩解時間平均為60天,中數緩解期超過18個月。

  三、α干擾素治療

  干擾素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開始用于本病治療。皮下注射治療3個月后脾臟縮小,放血次數減少。緩解率可達80%。

  四、放射性核素治療

  32P的β射線能抑制細胞核分裂,使細胞數降低。約6周后紅細胞數開始下降,3~4個月接近正常,癥狀有所緩解,約75%~80%有效。如果3個月后病情未緩解,可再給藥一次。緩解時間達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轉化為白血病的危險,故近年已很少應用。

  五、對癥治療

  1、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服別嘌呤醇、消炎痛治療。

  2、瘙癢:口服賽庚啶、息斯敏或西米替丁。

  3、對伴有肢端或腦缺血表現者,可短期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